新闻资讯 News
我国信用担保公司发展趋势与利率风险
发布日期:2005-2-12                      来源:中国金融网
信用担保是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集合体,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以“信用”为中心的中介活动。由于担保机构是为社会(公司、个人、政府)提供信息服务、承担信用风险的准金融性商业机构,因而担保机构的信用增级、信用担保和担保倍数放大功能决定了他的高风险特征。信用担保业是国际上公认的高风险行业,其风险除来源于担保本身的功能特点外,还与担保对象和外部条件密切相关。在我国现阶段,国家关于信用担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社会信用制度,担保机构运作模式、经营经验还有待探索,特别是担保专业人才的极度缺乏,导致我国担保业面临十分严峻的风险形势,防范和化解风险是我国担保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信用担保在运作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政策风险、政府干预风险、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在我国现阶段,利率风险属于政策性风险。目前,国内担保业抑或监管部门对担保公司的利率风险关注不够。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利率风险应引起担保行业的高度重视,从而及早研究对策,采取措施,予以防范。
本文拟从我国担保业务运行的实际,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利率对担保公司的影响,为担保公司防范利率风险提供借鉴。
一、我国担保业发展的现状
1、我国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为信用担保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存与发展基础。
从世界各国信用担保机构产生的根源上探悉,信用担保机构都是为解决中小企业信用不足而融资难问题设立的。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资料表明:亚太经合组织2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户数占各自企业总量的97%----99.7%,就业占55%----78%,GDP比重占50%以上,出口总量占40%----60%。德国把中小企业称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日本则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美国政府更把中小企业称作是“美国经济的脊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2003年2月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2003年我国经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360万家,个体工商户279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提供的出口额占62.3%,上缴税收占46.2%,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如获取信息的渠道问题、技术问题、人才问题、资金问题和生产经营要素资源问题。资金问题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极为突出问题,“融资难”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建立专门的担保机构以帮助中小企业增强融资能力,成为各级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重要举措。国家经贸委于2000年8月颁布的《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加快了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财政部也颁布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现已成立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中的大部分是政府出资并以所在地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同时,政府也注重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建设。2003年1月生效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指出信用担保在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创立与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其在缓解就业压力和拉动民间投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了对担保行业法律保护力度,为我国的信用担保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