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6-13 来源: | |
2015 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按照“控制数量,注重质量,加强监管”的总体要求,强化行业监管,积极防控风险,努力推动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机构情况。截至2015年末,全省已开业融资性担保机构486家,其中法人机构421家,省内分支机构65家,省外在川分支机构8家,行业从业人员7516人。全省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共有实收资本总额456.63亿元,较上年减少28.72亿元;净资产519.23亿元,较上年减少34.57亿元;资产总额664.43亿元,较上年减少31.36亿元;平均实收资本10846.32万元,较上年减少414.72万元。分性质看,国有控股公司139家,占比33.02%;民营控股公司282家,占比66.98%。国有担保公司的比重进一步提升。 (二)业务情况。受经济下行和行业风险事件的影响,2015 年,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累计担保金额1267.06亿元,同比减少19.75%,其中融资性担保金额累计1210.96亿元,同比减少19.48%。截至2015年末,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保余额1936.19 亿元,同比减少8.78%,其中融资性担保余额1843.18 亿元,同比减少8.54%,在保户数41.69万户。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3.55倍(若扣除住房置业的公积金贷款担保,放大倍数为2.69倍)。 (三)服务情况。截至2015年末,全省融资性担保公司小微企业在保余额832.57亿元,占比45.87%,城乡居民(含个体工商户)在保余额242.51 亿元,占比13.36%。为改善我省“三农”和中小企业等薄弱领域金融服务,继续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收益情况。2015年,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实现担保业务收入27.82亿元,其中融资性担保费收入24.34亿元,同比减少11.24%。全年实现净利润-2.56亿元,上缴所得税1.73亿元。 (五)资产质量情况。截至2015年末,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不良类融资性担保余额20.82亿元,占比1.15%;共提取各类风险准备金90.14亿元,拨备覆盖率64.66%;本年累计担保代偿139.41亿元,代偿率6.08%;本年累计担保损失4.31亿元,损失率0.29%;本年累计担保代偿回收额10.05亿元,代偿回收率6.53%。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风险显著增加。我省担保公司以民营或民营控股为主,风险意识和规范经营意识淡薄,管理粗放。在利益的诱惑下,一些公司偏离服务小微和“三农”的市场定位,背离“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出现“垒大户”、管理粗放、风控不严等突出问题,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公司资产质量明显下降,代偿激增,经营风险显著加大。 (二)行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一是银担合作准入门槛高,除少数国有大型担保公司外银担业务没有风险分担。同时,受经济下行和风险的影响,银行大规模压缩与民营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个别银行在国有担保公司担保的情况下仍然对所有担保业务“一刀切”,有银行基层工作人员不执行总行或分行给予中小企业的续贷政策。二是对比担保的代偿风险,财税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强、不够大。部分地方反映仍然存在着登记机关对融资担保机构抵质押物登记办理不予受理或者办理程序繁琐等问题。 三、发展方向 根据国务院12.18 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5〕43 号)文件精神要求,我省致力于发展政府性担保公司,促进行业转型发展。一是经过精心筹备,四川省再担保有限公司已正式挂牌运营,资本规模为20 亿元(首期10亿元),我省再担保体系建设实现突破。二是积极推进建设以省级平台为龙头,粮食主产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支撑的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目前,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已挂牌成立,注册资本10 亿元。三是会学习借鉴“安徽模式”,初步研究提出了以股权合作或业务合作整合全省国有担保,以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整合银政担的合作新模式。四是推动民营担保公司转型发展,鼓励民营担保公司通过引入国有资本,政府参股控股等形式增强竞争力和公信力。 |